英伟达B200和H200对比,架构与性能差异解析
概述:英伟达B200 BlackWell GPU与H200 Hopper GPU分别代表了不同架构方向的产品定位。核心差异在于B200采用双芯整合设计提升集成密度与计算效率,而H200则强化了超大模型的显存...

一、核心架构与封装技术区别
B200采用革命性的 Blackwell 架构,通过台积电4N工艺实现单芯片封装双Die设计。其2080亿晶体管集成两个独立GPU核心,采用NVLink-C2C芯片间互联技术,实现 10T B/s超高速互连带宽。而H200延续Hopper架构单Die方案,基于GH100核心,凭借单颗800亿晶体管实现传统GPU的极致性能扩展。
二、显存配置与带宽表现差异
H200的最大技术突破在于搭载141GB HBM3e显存,提供4. 8TB /s业界最高显存带宽,特别适合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。相比之下,B200单卡配备192GB HBM3e显存,但通过双芯协同实现带宽叠加,其聚合带宽可达8TB/s。两者均支持NVLink 5.0技术,但B200在服务器级互联时具备更优的跨卡通信效率。
三、计算能力与精度支持对比
在FP8精度的AI算力方面,B200单卡峰值算力达20 PetaFLOPS,较H200的5.3 PetaFLOPS有近四倍提升。其TFLOPS计算引擎支持动态切换FP4/FP6精度,显著优化Transformer模型推理效率。而H200在FP64双精度计算上保持领先,4.3 TeraFLOPS的专业计算能力使其在科学仿真领域更具优势。
四、能效与散热设计对比
尽管B200芯片功耗高达1000W,但通过液冷散热系统与芯片级能效优化,其每瓦算力达20 TeraFLOPS/W,较H200提升5倍能效比。而H200的700W风冷设计方案更适应传统数据中心改造,在单机训练场景中仍然保持稳定输出。
五、适用场景与解决方案
英伟达H200作为数据中心的“显存带宽王者”,专为GPT-5等万亿参数模型的分布式训练优化。其141GB显存可承载更大batch size,减少数据交换频率。而B200设计的核心场景是AI工厂级推理集群,在GB200 NVL72服务器中,72颗B200芯片通过NVLink实现ExaFLOPS级推理输出,特别适合实时AI服务部署。
来看,英伟达H200凭借顶级HBM3e显存带宽仍是大模型训练的首选方案,而B200通过架构创新在AI推理密度与能效上实现跨越式突破。用户需根据模型规模、训练需求与部署环境选择:超大规模训练推荐H200集群,高并发推理场景则优先考虑B200解决方案。随着Blackwell架构生态的完善,B200有望在下一代AI基础设施中占据主导地位。